急性鼻炎
概述:此病系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。俗称“伤风”或“
感冒”,但与
流行性感冒有别,故又称为普通感冒。
此病系流行性疾病,全年均可发生,但以秋、冬、春之交,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盛。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、病期、恢复期及免疫期,故列为一独立疾病。发病时常并发咽、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。
感冒其实包括鼻、咽及喉的急性炎症,常为单发,亦有综合发病,故有人称
感冒为一综合征。而急性鼻炎常作为
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。因此,常把
感冒与急性鼻炎等同。严格地说,急性鼻炎应称为鼻
感冒。
感冒之后,仅有短暂的免疫期。所以,有易病倾向者,常反复发生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
病因
病因:①病毒感染,如
流行性感冒病毒、
腺病毒、小核糖核酸病毒、
副流行性感冒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;②致病诱因,如过度疲劳、受凉受湿、营养不良、维生素缺乏、微量元素缺乏、各种鼻部和咽部疾病、各种理化因素的长期刺激;③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,如溶血性或非溶血性链球菌、肺炎双球菌、葡萄球菌、
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卡他球菌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在病变开始时,因血管收缩,使局部黏膜缺血,分泌减少。继而血管扩张、水肿、分泌物增加。分泌物先为水样,迅速变为黏液性。由于炎症破坏,使黏膜表面细胞脱落,黏膜下层水肿及细胞浸润。先为单核白细胞及少数吞噬细胞浸润;多形核白细胞逐渐增加,渗出于黏膜表面,形成黏液脓性分泌物。
如无并发症,炎症逐渐恢复,水肿消除,血管已不扩张,表皮细胞增殖。在2周内即恢复至正常状态。
据观察,在急性鼻炎的各期中,细菌停于黏膜表面,而不在上皮层或黏膜下,也未看到其他病毒所见的包涵体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潜伏期1~3天。整个病程可分为3期:
1.前驱期 数小时或1~2天。鼻内有干燥、灼热感,或异物感,痒感,少数病人眼结膜亦有异物感,患者畏寒,全身不适;鼻黏膜充血,发赤,干燥。
2.卡他期 2~7天。此期出现鼻塞,逐渐加重,频频打喷嚏,流清水样鼻涕,伴
嗅觉减退,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,还可能出现鼻出血;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,如发烧(大多为低烧),倦怠,食欲减退,
头痛等,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
头痛加重。鼻黏膜弥漫性充血,肿胀,总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。由于大量分泌物的刺激和炎性反应,鼻前庭可发生红肿,皲裂。
3.恢复期 清鼻涕减少,逐渐变为黏液脓性,合并细菌感染时,鼻涕为脓性,全身症状逐渐减轻。如无并发症,7~10天后痊愈。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。
由于每次致病病毒的种类及其亚型不同,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和患者年龄的影响,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,如
副流感病毒3或RS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在成人和小儿有很大差别,成人的症状大多很轻,而在小儿则较重,常并发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。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,即使在同一种亚型的病毒,其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不尽一致,即使在同一家庭成员中也有明显差异。
小儿体内缺少各致病病毒的相关抗体,易患本病。小儿患病时,全身症状较成人严重,多有发烧,倦怠,甚至高烧,惊厥。常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,如呕吐,
腹泻等。合并
腺样体肥大时,鼻塞比一般重,妨碍吮奶,患儿哭闹不已。
并发症
并发症:由于感染的直接蔓延,或不恰当的处理方法(如病期内作咽鼓管吹张,用力擤鼻等),感染可向邻近器官扩散,产生各种并发症:①经鼻窦开口向鼻窦蔓延,引起急性鼻窦炎,其中以上颌窦炎和筛窦炎多见。②经咽鼓管并发急性中耳炎。③感染向下扩散,并发急性咽炎,急性喉炎、气管炎和支气管炎,小儿及老年人抵抗力低下,可并发肺炎。④经鼻泪管引起结膜炎,
泪囊炎,但较少见。
实验室检查
实验室检查:
1.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,淋巴细胞比例升高。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。
2.病原学检查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,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、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、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和鉴定,以判断病毒的类型,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。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。
其他辅助检查
诊断
诊断:①发病前多有各种诱因,潜伏期1~3天;②起病时多先有全身不适、畏寒、发热、食欲缺乏、口干舌燥、关节酸痛、头疼闷胀、耳闷等;③鼻部出现鼻痒、喷嚏、先清水样后粘脓样鼻涕、
嗅觉减退、闭塞性鼻音等;④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、水肿、水样、粘液样或粘脓样分泌物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
1.
流感 全身症状大多较重,如高烧,寒战,
头痛,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等。上呼吸道症状可不甚明显。
2.
变应性鼻炎 无发烧等全身症状。鼻部症状的发作与接触一定的变应原有关。鼻粘膜苍白,水肿,鼻涕如清水样。可合并
支气管哮喘等其他Ⅰ型变应性疾病,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,皮肤试验,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鉴别。
4.急性鼻窦炎 急性鼻炎病程延长,恢复期内症状不减轻,反而加重,
头痛明显,大量脓涕,中鼻道或嗅裂有脓,局部出现压痛;血中白细胞增多,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,影像学检查示窦腔密度增高,黏膜增厚,甚至可见液气面。
5.急性传染病 许多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可出现类似急性鼻炎的症状,如麻疹、猩红热、
百日咳等,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之。
治疗
治疗:既往认为伤风是定期自愈的疾病,没有特效药物的治疗。近年来,我们采用中、草药,能够有效地控制伤风感冒的流行。
1.全身治疗 休息、保暖,发热的患者应卧床休息;要给进高热量的饮食,多饮水;使大小便通畅,以便于排出毒素。
发汗疗法,食物中加少量辣椒、胡椒等具有发汗功能的佐料;或者加用葱白煮汤内服亦具发汗作用;葱豉汤发汗的效果更好。此外用热水洗澡、泡脚也可以发汗,以此可以缩短病程。
常用中药有
板蓝根、大青叶、山豆根、大蓟、一枝黄花、桑叶、连翘、紫苏、荆芥、薄荷等。
对风寒感冒者,可用荆防败毒饮,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前胡、甘草等。头痛者加白芷;咳嗽重者加
桔梗、杏红;痰多加陈皮、半夏。对风热感冒者则选用银翘散,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
桔梗、豆豉等。头痛加菊花;咽红肿者加玄参、山豆根;咳嗽加杏仁、前胡;痰黄加蒌皮、浙贝母。
西药方面,抗病毒药物有
吗啉胍(
病毒灵)可以应用,但是,它不能针对所有的病毒。
此外,还可以用日夜百服宁,12岁以上至成人,每6小时1片,日服2片,夜服1片。
2.局部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。鼻塞可用1%麻黄碱滴鼻或喷雾,可减少鼻黏膜充血,消肿以利于引流。小儿只能用低浓度的(0.5%)麻黄碱,不能多滴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亦可以用热蒸汽吸入,使鼻塞减轻。此外尽量不用油剂滴鼻,因为容易吸入下呼吸道,发生类脂性肺炎。
预后
预后: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。
预防
预防:伤风为一常见、易感染的疾病、影响工作、劳动及学习,且常发生并发症,应以预防为主。预防原则为增强抵抗力和避免传染两方面:
1.增强身体抵抗力 加强身体锻炼,冬天多在户外运动,多晒太阳。提倡用冷水洗脸和冷水浴,以加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。此外,适当休息,劳逸结合,增加营养。在小儿要供以足够的维生素A、维生素C等。
多年来,不少学者在预防病毒疫苗方面,曾进行研究,但还未获得理想结果。目前仅对鼻病毒疫苗的研制有些成效,用以注射于成人中,可产生较高的血内抗体,并可防止感染。
我们经验,应用多价菌苗(商品为气管炎菌苗)注射后有很好的预防
感冒效果,用法为每周1次,初次剂量为0.2ml,以后每次增加0.1ml,至1.0ml为止,连续10~20次为1疗程。有1~2年效果,过后再行注射。
小儿在流行期,可采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注射,有增强抵抗力,预防
感冒之效,前者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0ml,后者每千克体重注射0.1ml。2~4周注射1次。
2.避免传染 对空气传染的控制,虽经过各种研究,但尚无理想的方法。卧床休息,可以减少互相传染。养成喷嚏及咳嗽时,用手帕盖住口鼻的习惯。在流行季节出入公共场所及接近患者时要戴口罩。
3.服用中草药 在流行时期可服用中草药作集体预防,各地方剂很多,积累不少经验,现介绍常用的如下:
(1)菊花9g,桑叶9g,薄荷1.5g,代茶饮。
(2)苏叶6g,白茅根100g,水煎服。
(3)野菊花15g,芦根100g,水煎服。
(4)葱白连根15g,萝卜100g,水煎服。
(5)贯众30g,水煎服。